
近日,2023年滨海新区“青马工程”培训班暨高新区“青马工程”菁英班顺利开展,来自各企事业单位的50名优秀青年赴浙江省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高新区群团工作部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系统谋划和精心筹备,分为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分享交流三个方面,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有效提升了青马学员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此次培训中邀请了多名专家教授,开展了“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团十九大目标任务——团十九大精神解读”“定位与创新——企业战略定位的创新”“领导力与领导艺术”及“招商思路创新与产业链招商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了青马学员们对在团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开展青年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青年多元化的工作能力。在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浙江嘉兴南湖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阿斯利康医药(杭州)有限公司与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深刻感悟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学习优秀企业的前沿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分享交流环节,学员们围绕新形势下青年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堵点开展了深入的思考与交流,并就优秀青年品牌活动进行了热烈的分享与讨论。大家踊跃发表见解,汲取他人经验,收到良好效果。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一次营养丰富的“理论盛宴”、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通过一周系统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思想观念,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未来将努力练就过硬的本领,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下一步,高新区群团工作部将继续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不断推进“青马工程”深入实施,积极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更多政治坚定、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青春动能!
2023-11-03-
“AI+猪场管理” 高新区企业新产品“猪小慧”亮相2023年数智农业生态论坛
近日,位于海洋科技园的高新区企业农信数智公司虚拟数字人“猪小慧”亮相2023年数智农业生态论坛,并与主持人展开沉浸式对话。农信数智公司虚拟数字人“猪小慧”2023年,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产品,引发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界的创新热潮。“我们只需要向‘猪小慧’提出问题,它就能自动领会我们的自然语言,按照大语言模型进行智能分析,并通过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将结果呈现在我们眼前。”农信互联集团产品总监王晟介绍,农信“猪小慧”通过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大数据的结合,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数据查询与分析,使用实时计算和模型优化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和实时指导,赋能猪场管理提质增效。此次论坛一项引人注目的突破已经开始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项突破是“猪小慧”,一种结合了人工智能GPT和生猪大模型的创新技术,是国内第一个农牧领域的行业大模型,为猪场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猪小慧”的核心思想是将GPT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GPT是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最初用于文本生成,但在这里,它的应用走出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大数据的结合,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数据查询与分析,用“大模型+大数据”驱动猪场智慧化,让养猪变得更加直接、简单与智能。“猪小慧”将为猪企提供多项突出的应用前景,比如:1、行情预测:依托猪联网大数据,结合大模型分析与农信价格引擎,获取行情信息,预测未来价格走势,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智能疾病监测:利用生猪大模型,系统能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自动识别异常迹象,提前预警潜在的疾病暴发,帮助生猪养殖户采取措施减少疾病传播。3、饲养管理:系统分析猪的饮食习惯,活动水平以及其他生产参数,帮助农场主更好地调整饲养计划,提高生产效率。4、智能决策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猪小慧”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帮助农场主制定更明智的养猪策略,减少资源浪费。在“猪小慧”的背后,有一支由生猪养殖专家、数据分析师和AI专家组成的团队,致力于不断改进这一系统,以满足养猪业的需求。王晟表示,“猪小慧”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创新,它将AI技术与生猪养殖相结合,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了更多智能化和数据支持。希望这一技术能够为养猪业带来质的飞跃,提高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并确保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智变,创质变。适逢数智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时代大潮,通过GPT、物联网和AI技术的创新应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将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农信数智专注AI算法和智能硬件研发,将数智化融入到经营的主航道中,用设备替代人工,让算法替代经验,实现数实融合与云边端三位一体的全栈智能,赋能农牧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11-03 -
高新区人才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勇创佳绩
10月29日,《天津日报》刊发《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收官——天津选手亮真功创佳绩》,报道高新区企业的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展现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青春风采和蓬勃力量。10月28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山东省烟台市闭幕,天津代表团摘金夺银、勇创佳绩,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借助大赛这一“舞台”,展现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青春风采和蓬勃力量。“对制造业梦想的不懈追求,使我走上创业之路。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展示平台获得专家评委认可,取得大赛金奖,令我备受鼓舞。”高新区企业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大学博士后张俊带来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用筛分型碳负极材料”在“新能源新材料”创业赛赛道以第一名一举拿下金奖,优势明显。多年来,张俊专注于解决钠离子电池“卡脖子”问题,提出“筛分型碳”负极材料新模型,创办企业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比赛过程中,虽然早早结束了自己的路演,但他还是看完了赛道全场比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在环境、政策、服务方面给我的创业项目以很大支持。在企业孵化初期,依托坐落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的物创海河实验室解决了技术验证、产品小试等研发关键环节。2023年5月,市技术经理人发展促进会又把我们纳入重点支持服务企业,进一步推动了项目转化落地。这次参赛过程中,市人社局赛前积极推荐对接,赛中全程保驾护航,同时帮助我们对接创投基金,解决资金瓶颈,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加速产业化进程。”张俊表示,大赛相当于一次创业“集训”,让他从技术、产品等多维度重新审视项目,明确事业发展路径,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信念,“我要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今后继续努力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挑大梁、当主角,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博士后力量。”大赛中,“新能源新材料”创新赛赛道的张雪囡团队凭借“100微米超薄12英寸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摘得金奖。“我们这次参赛的超薄12英寸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是全球最大也是最薄的硅片。这个产品是在TCL中环全球首创的12英寸太阳能硅片基础上实现的进一步突破。”张雪囡介绍,这种硅片主要用于绿色能源产业,是光伏发电的基础材料,也是“双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张雪囡是高新区企业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中环”)副总工程师,2008年从南开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进入TCL中环从事硅片技术研发工作多年。她表示,技术创新不易,不断实现新突破更难。她刚来TCL中环的时候,太阳能硅片还比较小,直边长在125毫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19年TCL中环通过技术创新,一举打破太阳能硅片的尺寸极限,将直边长做到210毫米。尺寸越做越大,厚度却越做越薄。TCL中环用三年时间将硅片厚度“切薄”了将近一半,与一张纸的厚度接近。谈到此次获奖的感受,张雪囡直言,能在高手如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突破重围拿到金奖,确实不易。“这个金奖相当于对团队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她表示,大赛结束回到天津后,技术创新团队将继续坚持攀登新能源新材料的高峰,依托TCL中环智能工厂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需求,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
2023-11-03 -
守护蓝天的“爬楼人”
“你别看我胖,我可是每天能爬‘几十层楼’的人。”杨连东笑着说完这句话后,便开始了今天的第三次攀爬。这次他要登上一家通用制造业企业6米多高的废气排放检测平台。杨连东是滨海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局一名普通执法人员,也是一名党员。10月31日,正值天津市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这天,杨连东和同事冯伟等对辖区内的多家涉气排放企业进行了帮扶检查。携带沉重的设备来到平台后,杨连东和同事们很快完成组装、调试,并将监测枪头准确插入排放检测孔中。很快,仪器电子屏幕上就显示出了数值。“从数值看,排放浓度处于标准范围内。”杨连东说。随后,他又和同事对这家企业的废气处理设施、在线设备运行和危废贮存间等情况进行了检查。自开展“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行动以来,高新区像杨连东这样的环保基层党员始终冲在前、干在前,不断奔忙在园区内250余家涉气企业之间。特别是今年入秋以来,高新区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点位,强化日常监督,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日查、夜查相结合,以“零容忍”态度,严打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非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运维造假、污染物偷排直排和超标排放等突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持续发扬高新区‘野战军’作风,强化‘一盘棋’思维,强化联防联控,实施空气精细化解析,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率,按照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有关要求,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坚决打赢高新区蓝天保卫战。”对于下一步工作,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小龙说。
2023-11-03